卖家宁愿被冻款,也不做专利? 很多跨境卖家,都是在收到「TRO / Schedule A / 冻结通知」那一刻,才开始后悔: 早知道,当初花点钱做境外专利就好了。 但现实是——明知道有风险,大家还是更习惯“先卖着再说”。 其一:侥幸心理 平台那么多卖家,不会刚好查到我。” “别人卖几年都没事,我体量更小,轮不到我。” “我改了点外观,应该不算侵权了。” 但现在的境外诉讼、TRO、冻结,基本都是批量化、名单制操作: 其二:信息差 很多人以为: 专利/外观 = 写在详情页上显得高端一点的装饰品。 但在境外,常见闭环是: 先布局权利(专利/外观/商标) → 律师起诉 → 法院签TRO/Schedule A → 平台配合冻结 → 集体和解 对权利人来说,这是成熟的生意模型; 其三:误解专利价值 常见几种想法: “专利太贵,我还没到那个级别。” “没授权之前没用,等起来规模再说。” “专利只能当卖点,解决不了实质问题。” 但从专业角度看: 申请阶段的材料(受理通知、申请文件、检索报告),在平台申诉、谈判时已经能起到减轻责任、证明独立设计的作用; 真正压垮一个卖家的,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专利费用,而是: 建议 1.选品前,先检索 2.先挑“最致命的那几款”做境外专利 利润最高 出单最稳 被跟卖最多 3.提前找好懂跨境 + 懂IP的团队 让选品→检索→布局→监控→应对形成闭环,才不会等被冻结后才四处问“哪位有律师推荐?”
不是“盯着你一个店”,而是“一页、一类目、一批人一起告”。你觉得在躲运气,人家是在跑流程。
对卖家来说,往往是人生第一案,信息完全不对称,只能被动挨打。
长期反复的冻结、和解、错失旺季、现金流被卡死。
不是每个款都要做专利,但起码要知道这款踩没踩在别人专利/外观的红线上。
不用全线铺开,优先保护:
